《光明日报》整版报道这一抹川大“红”!
8月9日,光明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我校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相关工作经验成绩。报道指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校师生正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其中《从党史汲取营养 用青春报国为民》一文,从“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旋律”、勤学党史厚植爱国情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校党史学习教育中取得的经验成绩。《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走进心田》一文介绍了我校创新校园党史学习教育方式的具体举措及取得成绩。《让江姐精神代代相传》一文,分享了我校江姐纪念馆讲解员的深刻感悟。
大川在这里把原文与大家分享。
▼
《从党史汲取营养 用青春报国为民》
——四川大学着力推动红色文化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
今年暑假,四川大学青年学子纷纷走出校门,走进红色纪念场馆、企业、社区、农村等广袤天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展示新时代青年的良好风貌。”他们表示,一定要传承先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暑假里,川大学子纷纷走出校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办校百余年来,四川大学矢志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校师生正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01
“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旋律”
“新时代的钟声响起了!同学们,该我们上场了!”舞台剧《江姐在川大》的剧本,经过30余次创作讨论和近20次的推翻与重构,结尾只留下了这两句话。
该剧主笔编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吕清怡说,这两句话是《江姐在川大》与新时代青年的共勉,让她受到深刻触动。剧目公演后,她郑重地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截至目前,《江姐在川大》已在校内外公演十场,观众数千人。剧目里的一个个细节,让不少观众感动落泪。
川大原创舞台剧《江姐在川大》
四川大学校友“江姐”原名江竹筠,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川大涌现出一大批像江姐一样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践行了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树立起一座座坚守初心使命的不朽丰碑。川大发挥特色优势,深挖校园红色资源,积极创新载体形式,打造“中国共产党在川大”红色教育品牌,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有特色、见成效。
讲述江姐在川大学习、生活、成长故事的舞台剧《待放》,也已演出21场。该剧演员、制作人、指导教师李蔷说,该剧运用新鲜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用文艺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期待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成为传承和传播红色基因的主要力量。
川大红色诗意话剧《待放》
整理完善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展陈内容,陆续推出“四川大学红色故事”系列主题作品;实施“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传记编纂工程”,开展党史革命人物资料整理研究,推出四川大学革命英烈系列丛书……四川大学注重讲好“红色故事”,为培育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营造了良好氛围。
江姐纪念馆暨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展陈(部分)
同时,四川大学还筹办“中国共产党在川大”大型主题展览展陈活动,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在川大”主题画册,筹划拍摄《烈火淬金——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四川大学的创建与发展》党史宣传纪录片;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信仰之光”等系列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唱响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旋律”,让无数学子在学校百年革命历史传统和深厚红色文化底蕴中受到熏陶。
“中国共产党在川大百年历程专题展”在望江校区体育中心广场开展
02
勤学党史厚植爱国情怀
任凭暴雨如注冲垮河堤,也冲不垮人们用血肉筑成的万里长城;纵有千万般疫情肆虐,也击不穿我们心灵的钢铁意志。”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2020级本科生熊义辰参加了“红动1小时”主题实践活动后,写下了心中的无限感慨。
“红动1小时”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连续开展7年的“中共党史”课程主题实践活动,以演讲、微视频等形式创作了近1500个政治性、思想性、可读性极强的红色故事。大批学生带着原创作品,走出校门,开展红色故事讲述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红动1小时”主题实践活动走进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中共党史”课程、“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与经济学院开设的“改革开放史”课程,以及历史文化学院开设的“新中国史”课程,是四川大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有亲近感,我们将学校红色历史文化有机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负责“中共党史”课程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志明说,教研团队深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特别介绍四川大学学子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反侵略战场的英雄事迹,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切身体验,感受英烈们强烈的家国情怀。
川大讲活讲透思政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
四川大学围绕党史融入思政课设立教改课题,在各门思政课中突出红色文化有机渗透,从情感上、心理上、理论上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为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四川大学面向青年学子开展专家学者讲理论、革命前辈讲人生、党员干部讲践行、英雄模范讲精神、青年学生讲收获的“五讲”活动;以师生支部共建模式,组织离退休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党的奋斗史;组织博士生宣讲团开展“进宿舍、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军营”的“五进”宣讲活动;运用校院智慧党建信息平台等网络学习资源,组织师生在线开展“云览百年奋斗史,共筑复兴中国梦”等活动,厚植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我们被革命先辈和英模的事迹感动、鼓舞,要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和思想探索史。”熊义辰表示,今后将不断督促自己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03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
“我不断学习、追寻梦想,也在学校浓郁的红色文化熏陶下,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航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7级本科生刘梅娟今年毕业,毅然选择到青海格尔木市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带着学校的期望,去践行一名新时代青年党员的责任与使命。
多年来,四川大学以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到国家重点领域、基层、西部就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川大2021届毕业生基层就业表彰大会暨出征仪式举行
近年来的就业情况显示,不少四川大学毕业生与刘梅娟一样,选择了建设西部、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青春。他们认为,始终怀揣为国家建设奋斗之心,在不同的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新时代青年该有的样子。
参军报国,既是对青春底色最好的磨砺,更是对爱国情怀崇高的诠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郑博觉毕业后选择参军报国,身在火热军营,感受榜样的力量,他越发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毕业后选择参军报国的川大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郑博觉(左二)
“‘为祖国保平安、为人民谋幸福’是我的信念与使命,我会把信念定在心中,把纪律挺在前面,让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成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根本准则和行动指南,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光荣团队一起,迎接更多更新的挑战。”郑博觉说。
身为国防生的华西临床医学院2016级本科生杨子麒表示,要努力向着一名优秀的军人目标靠拢,同时也要潜心钻研、不断精进,将扎实过硬的专业所学转化为强军报国的实际行动。
从本科到硕士,四川大学商学院2018级研究生张美娟的青春时光在四川大学度过。在学校红色文化熏陶下,张美娟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要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这让她毕业时坚定选择了承担着“强军强国、造福人类”“筑牢国家安全基石”重要使命的国防单位。
张美娟深知西北地区工作条件很艰苦,但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锻炼人,在艰苦的地方拼搏也不失为一段宝贵的人生财富。她说:“能够像老一辈川大人那样,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用所学的知识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很光荣!”
▼
《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文化走进心田》
“我身边的同学成为了故事的主角,通过原创视频带领我们走进了他们的红色实践旅程,打通了我们与革命先辈之间的‘次元壁’,让党史学习‘活起来’了。”刚刚过去的大一学年,四川大学商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天懿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多场红色视频主题观影活动,红色校园文化渐渐走进了心田。
如何找到一种让同学们都喜闻乐见的党史学习教育载体?四川大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将红色视频搬上银幕来、搬到现场来,让学子获得一次次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体验,接受一次次红色精神洗礼。
川大“初心向党·学史崇德”原创红色主题视频观影分享活动
基于平时在专业学习中的思考,同学们以“川大师生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作出的贡献”为主题展开调研活动。他们根据史料充分研究革命任务的活动轨迹和革命历程,实地走访5个市级区域,调研总行程达1200多公里,了解到无数革命先辈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将思想的火炬、革命的火种播撒到四川各地,为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
川大师生作为四川地区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一批人,大多将他们的一生都献给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很多人甚至因此而牺牲。
“在调研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去梳理革命故事的脉络。”川大原创红色主题视频创作者、哲学系2019级本科生叶子说。
郭祝霖的侄子、95岁的郭崇虎一生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的经历,给叶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郭爷爷拿出党徽的那一刻,眼里泛着泪光,他身上传承着革命前辈的红色基因,他用一生的言行,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他是我们进一步学习好、发展好、传承好马克思主义的榜样。”叶子说。
川大原创红色主题视频《巴蜀青年播春风 川大学子薪火传——关于川大师生对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贡献的调研报告》展演
四川大学组织红色视频主题观影活动,展播了体现少数民族护边员胡杨精神的红色视频《买买提家的祖训》等,同时还采取台上台下共同诵读《共产党宣言》的情景朗诵,来加强互动,增加同学们的参与热情。
《买买提家的祖训》,讲述了买买提一家68年以来守边护边的感人故事
“本学期我们举办了5场线下观影活动,累计3000余名同学共同参与,还在15个学院中进行了红色视频线上云展播接力活动。”活动组织者、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18级本科生田博文说,这种活动形式提升了同学们的参与感,让“红色课堂”活起来,更具有感染力。
张天懿说:“歌曲唱出了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墨水误当红糖,只为思想明珠’的坚定信仰,更让我体悟到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和坚定信念。”
走“心”又走“新”的沉浸式体验,使党史学习更具生动性、更能共情共鸣,让越来越多川大学子深刻地理解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感悟了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的初心与方向,更坚定了他们自己的前进方向。
▼
《让江姐精神代代相传》
讲述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0级博士生、江姐纪念馆讲解员 林丽
7年前,我离开家乡重庆,来到成都上学,现在是四川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77年前,有个女孩江竹筠和我一样,从重庆来到成都,考入了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住进了学校的女生院。为了纪念这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特别在女生院原址建立了江姐纪念馆。
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
还记得大一刚入学时,我收到了学校发给每个新生的《四川大学校史读本》,其中“校友介绍”内容里的一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江竹筠。作为一个重庆人,我对江竹筠并不陌生。看到书上印着的那张入学登记表,我也很好奇,作为川大学子的江竹筠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我了解到,江竹筠当年在重庆开展地下工作时被特务跟踪,于是化名江志炜考入了川大。在川大的这段日子,她不仅要做好自身的隐蔽工作,还悄然肩负起引领同学的使命。她在给代号为“妈妈”的党组织写信时表示要“读好书,取得优良的成绩”,还在课余时间主动去《新华日报》营业处翻看进步书刊,并主动去同学家里学习俄语,这种求知求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的。
后来,我成了江姐纪念馆的讲解员。江姐纪念馆展陈着一张江竹筠和何理立小时候的合影。为了更好地讲好江姐故事,我拜访了江竹筠的好友何理立。从她女儿那里,我也了解到很多她与江竹筠相处的细节。从江竹筠与何理立两人的故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友谊的纯粹。
四川大学江姐纪念馆志愿讲解队部分队员
今年6月,我参观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那里陈列着一封江竹筠留下的“托孤遗书”。这封遗书写于江姐牺牲前三个月,当时,江姐的丈夫、中共地下党员彭咏梧已在川东武装起义中不幸牺牲,而她自己又身陷囹圄。面对死亡,江姐是无所畏惧的,但对寄养在亲友家中的娇儿却无比牵挂。于是,带着酷刑留下的累累伤痕,江姐在一张简陋的毛边纸上写下了这封信,将自己三岁的儿子彭云托付给彭咏梧的第一任妻子谭正伦(幺姐)及其弟弟谭竹安。这封巴掌大的托孤遗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侠骨柔肠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期望,也浸透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我认为,只有当我们讲解员自己对这个人物有了充分了解,才能够带着参观者去走近一个真实的江竹筠。
江姐纪念馆的展陈和我们志愿者的讲解,就是要带领参观者们重新认识江姐形象,去走近她作为川大学子、作为年轻母亲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江姐、学习江姐,将江姐精神代代相传。
”|| 推荐阅读 ||
大川
来源 | 光明日报(记者周洪双、李晓东 通讯员陈晨)
图片 | 大川图库 大川微博 马克思主义学院
川大新闻网等
编辑 | 赵星月
责编 | 曹丹